語音播報
報告題目:腫瘤微環境的調控與可視化
報告人:王忠良 教授
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簡介:王忠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分子影像與腫瘤精準診治”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造影技術分會委員、教育部生物科學類教指委委員等協會或專委會的理事、副主委、常務委員或委員;主要從事多模態分子影像、藥物靶向遞送、細胞免疫治療與腫瘤精確診療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SCI論文50余篇,包括PNAS、Angew. Chem.、Adv. Mater.、ACS Nano、Matter等,在Chem. Soc. Rev.上發表綜述文章;申請2項美國發明專利和12項中國發明專利,曾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各1項、陜西省青年科技獎、中國腫瘤青年科學家獎等。
報告摘要:目前,手術治療仍是治療癌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腫瘤邊界的精確定位及殘余灶和轉移灶的準確檢測一直困擾著臨床醫生,分子影像技術可以在分子、細胞水平對微小腫瘤進行在體實時動態無創的高靈敏檢測,為術中精準識別切源和轉移灶提供了機遇。課題組通過仿生靶向策略、智能化策略、多模融合策略設計出一系列超靈敏分子影像探針,實現了對微小腫瘤的可視化,為腫瘤患者個體化精準治療提供依據。
報告題目:框架核酸界面化學及生物醫學應用
報告人:左小磊 研究員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
簡介:左小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核酸化學與納米醫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獲得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全國生化檢測標準化委員會(SAC/TC387)蛋白檢測工作組專家;從事生物傳感、框架核酸等領域的研究;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ture Protocols、Chem. Rev.、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上發表論文100余篇,論文SCI他引9000余次;曾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一等獎(2017,第一完成人)、上海市曙光學者(2018)、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等。
報告摘要:生物探針的界面自組裝及其精確調控是制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發展的瓶頸,直接關系著生物探針的識別效率、識別速度和特異性等關鍵指標。研究致力于將框架核酸與界面生物分子的自組裝精確調控相結合,可以在納米級精度,實現生物分子的界面調控(包括對生物探針的組裝密度,空間取向等)。在利用四面體框架核酸作為生物傳感新平臺的基礎之上,研究設計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寸大小的新型四面體,可在2.38-12.8納米之間精確調控DNA探針之間的納米距離,并通過電化學,熒光,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對這種界面進行了表征與測定, 并探討了DNA探針的識別效率和速度與探針之間距離的密切關系。該技術稱為“跨尺度的界面精確調控”,即傳感界面具有納米級精度的調控特性,同時可以實現宏觀尺度的制備。納米級精確調控保證了傳感界面的快速傳質過程,而在宏觀尺度的制備保證了極低濃度的靶分子與探針的碰撞幾率。充分利用框架核酸精確可調的特點,研究進一步發展了針對蛋白質、核酸(DNA/RNA)、小分子等不同分子水平靶標的高靈敏檢測方法?;谶@一精確自組裝策略發展的通用生物檢測平臺為實現多分子水平腫瘤標志物的聯合奠定了基礎,為實現癌癥早期精準檢測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報告題目:醫生的自我修養
報告人:楊洋 教授
單位: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
簡介:楊洋,醫學博士,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教授、副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ESTS、STS會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擅長單孔胸腔鏡外科手術,早期肺癌的飾查、診斷和預后評估,基于肺癌分子分型的圍手術期綜合治療:從事OPO肺移植器官評估、維護及獲??;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青年首席科學家,并入選上海衛生系統“新優青”;作為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Small、Small Methods等上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其中1F>20分文章4篇、1F>10分文章13篇,總他引213次,編譯英文專著4部,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項;獲2018年度西班牙Rafael Hervada基金會和西班牙衛生部聯合設立的San Rafael獎,歐洲胸外科學會DGT Traver Grant獎、菁青化學獎、上海市青年醫學科技獎。
報告題目:基于核酸計算的分子診斷
報告人:韓達 研究員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
簡介:韓達,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2021年);曾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2017年),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20年)、中國化學會菁青化學新銳獎(2020年)、上海市科技啟明星(2020年)、九龍醫學青年獎(2021年)等,入選全球權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生物分析,為醫學診斷、化學和生物學研究提供新穎和先進的研究理論、方法及技術。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上發表論文;參與編寫兩部Springer出版社專著Aptamers Selected by Cell-SELEX for Theranostics和Molecular Beacons。
報告摘要:腫瘤的發生發展是異常復雜的過程,關系到多種腫瘤分子標志物的產生與濃度變化。因此,借助多靶標多參數的分子診斷在腫瘤的早期與精準診斷中有著較大的應用潛力。核酸作為一種生物體天然的信息存儲分子,具有強大的平行計算能力和分子識別能力,在精細、智能和復雜的分子計算中具有天然的優點。然而,受限于生物樣品中靶標物(DNA/RNA)的濃度過低,且背景環境復雜,DNA計算很少進入到臨床疾病的實際診斷中。為了發展DNA計算在復雜分子運算中的優勢,研究建立了基于DNA計算的腫瘤分子診斷方法。該方法將機器學習算法模型通過DNA計算在分子水平上實現,可原位同時分析血清樣本中多個miRNA的表達譜,在不需要人工干預和復雜儀器的情況下快速給出精準的肺癌診斷結果(準確率高于85%),其快速、低成本、低誤差以及不依賴傳統診斷方法的人工數據分析要求等優勢,預期可以激發更多的臨床應用,為腫瘤的無創分子診斷提供了新途徑。
報告時間:4月4日(星期一)上午8:30-11:30
報告地點:騰訊會議線上會議室 會議號:787 489 859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