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是我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化學工程學科開拓者之一。2月26日,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舉辦了紀念陳家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以紀念這位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嚴謹求實、無私奉獻的濕法冶金“開山”大家。
冶金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傳統粗放的火法冶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著礦產資源品位低、開發難的問題,更加綠色的濕法冶金應運而生。作為我國濕法冶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陳家鏞回國后毅然承擔了云南東川尾礦濕法冶金提銅的科研任務,此后又在東川建立了國內第一個中試工廠,時至今日該技術仍在工業化運用。
為解決國防急需,陳家鏞在我國最早利用濕法冶金的原理和技術開展金屬粉體制備的研究,研制出一大批適合不同需要的復合金屬粉體,如鎳包鋁、鈷包碳化鎢、鎳包石墨粉及鋁包空心玻璃球等,解決了飛機發動機耐高溫及可磨耗密封問題。同時,也較早將化學原理和生物技術結合用于生物冶金。針對廢氣、廢水、廢渣的治理問題,他提出了“清潔生產”的概念,要求對濕法冶金用水要循環利用,減少污染排放,對廢渣要合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
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陳家鏞踐行科教融合理念,指導和鼓勵學生開展前沿交叉領域的研究。先后編撰《濕法冶金手冊》《溶劑萃取手冊》等十余本專業著作,許多論著都成為學術界的經典之作。
《一腔報國志 濕法開金石——陳家鏞傳》首發式在座談會上舉行,該傳記為“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系列之一。工作小組歷時10年,通過采訪與陳家鏞先生一起工作的同事和學生,查閱、調取書信、手稿、照片等實物及音視頻資料近千份、萬余頁,到南京、重慶、成都、昆明四地實地調研,最后成書19.2萬字,展示了陳家鏞先生嚴謹治學的態度、求真務實的精神、厚德載物的品質和愛國奉獻的情懷。
座談會由過程工程所原所長劉會洲主持。過程工程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張鎖江,中科院學部工作局局長王篤金,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費維揚,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定蕃、孫傳堯、黃小衛,過程工程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張懿、李洪鐘等專家先后發言,追思和緬懷陳家鏞先生。
學術論壇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李靜海,中科院院士嚴純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政昌,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陸小華通過線上及線下方式帶來了重量級報告,與青年學者進行了深入座談及討論。
座談會現場
《陳家鏞傳》首發揭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